Sunday, July 29, 2012

2012-07-29 無後顧之憂


人生臨到最後階段了,治療的目標就由控制病情轉為控制病徵。但是病人本身是否願意接受這些治療,這些所謂「治療」有否增加病人的不適。

<鏗鏘集>訪問患晚期腎衰竭的陳志雄, 及末期癌病的羅品坤, 他們會趁還清醒的時候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意願,拒絕某一些的治療,減少痛苦及尊嚴受損。預設臨終醫療計劃包括「預前醫療指示」,關乎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時的醫療意願以及生命意願,既為晚期及臨終病人權利, 他們盡早自我作主。
編導: 葉婉虹




Wednesday, July 25, 2012

2012-07-22 讓耳朵張開


聲音,觸不到、看不見,卻圍繞着我們。

聲音藝術工作者,視聆聽聲音為感受世界的一個面向;科研人員,視聲音為研究改善生活質素的專題;酷愛自然的人,視聲音為恢復身心健康的良方。

只要用心聆聽,聲音無處不在;只要張開耳朵,就能感受環境同大自然所傳遞的訊息。


Sunday, July 15, 2012

2012-07-15 苦了媽媽


雙非來港產子的數目近兩年急劇增長,是五年前的一倍,超過一年三萬個的大關。這批雙非嬰兒逐漸適齡入讀小學,當內地公立學校不收雙非學童入讀之際,促使更多雙非學童湧往北區升學。

今年小一統一派位,北區是學額不足的重災區,有三百幾個學童無法原區升讀小一,被逼要跨區往大埔,再次引起部份香港父母對雙非的不滿,指責雙非搶學位。

過去一個月,被派往大埔升小一的雙非和本區學童,四出叩門,爭取升讀上水區小學的機會。而部份上水區學校也因應學額不足的情況而在新學年加班,把特別學習室改變為課室。眼見香港反雙非的情緒再次高漲,居住內地的雙非媽媽決定安排仔女在內地升讀小一,以免他們在香港受歧視。

面對未來幾年更多的雙非學童來港升學需要,政府仍未有長遠的計劃。







Sunday, July 8, 2012

2012-07-08 困局


舊年全港出生的九萬四千名新生嬰兒中,父母均非香港居民的"雙非兒童"約佔四成六, 對本港公營醫療服務造成沉重壓力,影響更由新生嬰兒加護病房逐步蔓延至母嬰健康院及兒科服務。

醫管局兒科中央統籌委員會數據顯示,在內地居住、包括雙非和單非的十四歲以下港童,來港求醫比率佔公立醫院兒科服務兩成;使用昂貴治療如地中海貧血症的內地港童佔三分之二;來港治癌兒童過去五年激增四倍,兒科服務不勝負荷,醫生促減少內地孕婦產子名額及增加人手。

威爾斯親王醫院兒科部門主管李志光醫生指,雙非兒童增加了病房的使用率,近幾年趨勢更為明顯:”過去三年,都有十三個是雙非兒童來香港做骨髓移植,平均每個都要一百萬,如果持續增長得太快,而配套未能應付,壓力將難以承受。”

至於本地媽媽亦深感雙非問題已越來越嚴重,兒科服務直接受到影響,希望新上任特首可以落實”零雙非”的承諾,做好人口政策,否則只會造成各種規劃錯配,出現更多的矛盾。
編導:李君萍